Start main content
Back

Sep 21, 2020

Media Coverage: Prof. Michael Huen at the interview in Apple Daily

Prof. Michael Huen was invited to share his view on genetic testing products available on the market on Apple Daily.

 

(in Chinese only)

一滴口水能知百病 專家提醒癌症多屬後天因素 勿誤解報告

TVB news

基因檢測涉歧視及保險問題
兩度延長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使不少人關注收集唾液樣本的各種可能性,認為一個DNA樣本,可以追溯到整個家族、甚至重塑個人容貌。基因檢測是否無所不能?市面上早有直接售賣給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個人營養、運動需求,甚至患癌風險等統統有得測,數千港元,聲稱能預知百病

不過有專家提醒,零售化基因檢測產品牽涉複雜的醫學臨床判斷,還涉及私隱、歧視及保險問題,應謹慎使用。


基因學專家:科研未夠成熟
先以香港頭號殺手——癌症與基因的關係説明。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表示,「癌症一定與基因突變有關,卻不一定和遺傳有關。」癌症可分為遺傳性及偶發性,前者通常指病人體內負責抑制腫瘤的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突變;後者則可以由吸煙、曝曬、老化等環境因素造成。他解釋,大部份癌症屬後天形成,隨着年紀增長,細胞更新次數遞增,基因突變也隨之累積,當影響關鍵基因及蛋白功能,就會形成癌症。
因此,基因檢測確實有助檢測患癌風險,但只限於遺傳性癌症。較易出現遺傳性個案的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香港有5%至10%個案屬遺傳;腸癌更少,只有3%至5%。

現時大部份的基因檢測(零售或醫務)都是根據科學文獻,整理已知的可致癌基因突變,透過基因排序觀察樣本是否有問題。不過,一般消費者未必會注意到個別技術的限制。

香港市面最常見產品使用全外顯子組排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其他檢測技術還有全基因體排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禤教授指,人體約1%至5%基因與蛋白質功能有關,WES針對性檢測這部份基因是否出錯;但WGS檢測範圍囊括其他95%基因,提供更多資訊。他解釋,「即使WES結果顯示該段基因沒有突變,並不代表它的功能完全正常,可能只是沒有表達出來。」

雖然現行的基因排序技術已相當成熟,但如何解讀排序結果才是重點。禤教授提醒,基因檢測報告是否可信,取決與相關項目的科研發展,而非檢測的靈敏度。「比方智商或受一百個基因影響,只着眼於已發現的十個相關基因,不能準確估計人的智商。」

換句話說,在未搞清楚人體二萬個基因和蛋白質的功能之前,檢測提供的資訊相對很少,尤其個人潛能、運動、藝術表現等特徵,受多種基因及環境影響。

到底基因排序能否還原容貌?他亦表示樣貌不是由單一基因控制,還會受成長過程中營養、環境因素影響,公開的科研未做到。他強調,基因醫學日新月異,「開始有研究揭示精神病、自閉症譜系疾病相關基因,要掌握基因如何影響人的發展只是時間問題。」外國有檢測公司緊貼科學界最新發現,每年更新消費者報告,更有參考價值。

 

臨床腫瘤科醫生:勿誤解報告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表示,如有意接受任何基因檢測,應先諮詢專業醫務人員意見,清楚了解如何解讀報告、如何策劃預防措施及考慮其他家族成員感受。

(一)報告陰性≠不會患病
蔡醫生解釋,不是所有癌症都有基因測試。報告顯示陽性,也不代表一定會生癌,只是患癌風險比一般人高。「陰性也不代表免疫,只不過你又變回一個普通人,而任何人都有機會生癌。」

以遺傳性乳癌為例,如帶有BRCA 1 或 BRCA 2基因突變:
女性乳癌風險較一般人高10倍 女性卵巢癌風險較一般人高50倍 男性乳癌風險較一般人高60倍 男性前列線癌風險較一般人高4.5倍

(二)有致病原因≠有根治方法
在醫務所進行基因檢測前後,高危人士須接受基因輔導,商討後續計劃,通常是比一般人提早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疾病。以遺傳性乳癌爲例,一般建議40歲開始定期接受超聲波、X光造影檢查,但高危人士可能提早10至15年開始做,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較極端的例子要數美國影星Angelina Jolie接受預防性切除手術,將發病機會大減九成,但此做法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絕對不容易承受。

一般來説,醫生只會建議有強勁家族史的人進行基因檢測,譬如父親或母親一方,有三位親戚患同類癌症;兩位親戚年輕時患癌;一位親戚患上兩種癌症。他說,一人的基因檢測結果呈陽性,直系親屬風險也隨之增高,「有人擔心家人壓力太大,十分忐忑應否坦白告知。」

蔡醫生指出,預測性基因檢測可視為警示,不可與臨床腫瘤基因測試混為一談。癌症病人確診後進行基因檢測,是為了幫醫生找出治療方法。例如近年發現多種基因突變(EGFR、ALK)與肺癌有關,如驗出病人體內帶有該突變,可處方針對性標靶藥,治療效果頗為理想。「這些基因突變的成因是否和遺傳有關?那是未知的,標靶藥已發展到不須找出源頭,只要在基因檢測中找到突變基因,便可配對相應藥物。」
基因歧視問題不可忽略

2008年,美國通過《反基因資料歧視法》(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禁止保險公司及僱主用預測性的基因檢測結果核保、提高保費或拒保及作聘用、解僱決定。目前,香港未有類似法例保障市民。保險公司會否因承保風險增加調整收費?僱主會否因不明朗因素拒絕升遷?如單純為滿足好奇心,卻賠上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代價,可能得不償失。基因檢測,做還是不做?最好先請教專業人士意見。

 

小知識:抽血驗DNA最準確

禤教授表示,在醫務所或醫院進行基因檢測,最標準的做法是抽血。「血液樣本攜帶的基因物質最多,排序過程中出錯機會微。唾液、口腔拭子樣本相較之下物質較少,同時含有口腔細菌DNA,排序前要放大(amplify)樣本,有機會出現突變,影響準確度。」